PG新闻
News
6月26日,进入医疗领域11年后,蚂蚁集团正式发布独立AI健康应用“AQ”。这是去年9月在支付宝内上线的“AI健康管家”的全新升级版;功能上,不只是问诊咨询、健康科普等常规内容,甚至直接连接起了国内千余家医院、百万医生,以及鱼跃、华为等硬件设备厂商,形成了覆盖院内院外全周期的健康管理体系。
换句话说,以后再想找AI问问健康问题,办个异地医保报销,或询问下血糖、血压的控制建议,不必在各个不同的AI助手和APP之间反复“横跳”了,一个AQ就搞定。
蚂蚁集团副总裁、医疗健康事业部负责人张俊杰表示:“AQ将是蚂蚁向AI医疗健康方向发展的新入口。未来,蚂蚁还会联合更多医生、医院、医疗相关企业,通过AQ为用户提供更普惠的医疗健康服务。”
值得注意的是,这并不是蚂蚁近期在医疗领域官宣的唯一动作。6月30日,蚂蚁集团发布年度ESG报告中,也首次将“普惠医疗健康”升级为集团五大业务板块之一。
AQ发布后,不少人问过张俊杰一个问题:支付宝已经是很强大的流量入口了,蚂蚁为什么要做一款新的、独立运营的APP?他觉得这与“蚂蚁在用户的健康需求中扮演什么角色”息息相关。
起初,这个角色是“便捷的支付工具”,11年前支付宝创新了全国首个线上挂号缴费,此后便是一家接一家的医院支付入口改造,手机上挂号的人多了,医院里连夜排队的人少了。2019年支付宝推出了医保码,如今看病就医刷医保成了近12亿人的日常,其中有7亿是支付宝用户。后来,这个角色是“就医购药助手”,伴随问诊、买药、保险报销等多样化用户需求开始涌现,“链接”成为最核心的内容,于是有了从一张医保码,到承载更多丰富功能的支付宝医疗健康频道。
“过去我们花了十年的时间,解决老百姓看病就医的小事,少排队、简单点,但这些只做到了更便捷,还没真正触及到医疗资源如何更普惠的难题。”张俊杰表示。
如今,当AI时代到来,这种直接指向生产力变革的技术路径,最有望解决的其实是过去难以企及的医疗普惠问题。于是,蚂蚁也开始再次思考自身的角色和使命。
今年以来,各大医疗机构积极接入DeepSeek,顶级医生也纷纷用起AI工具,医疗体系正前所未有地全面拥抱AI。面向医疗机构的专业AI应用及服务,用“雨后春笋”来形容并不为过。
但在硬币的另一端,普通用户有极大需求,但还很少能感知AI所带来的效率与体验的改变。中国亚健康人口比例超过75%,潜在慢病管理人群规模预估达5-6亿,参照发达国家的发展趋势,这个数据还会随着人口老龄化加深而逐步增长。与日益庞大的健康管理需求相比,真正面向普通用户的AI健康工具还太少了。
对于蚂蚁而言,如果能串联起来自上下游的不同力量,理论上就可以做出更大改变。“我们想象的‘终局’,就是让每个人都有值得托付的健康管家。过去AI的概念不清晰,我们对管家形象的概念是模糊的,现在我们觉得它应该像一个服务团队,可以帮用户搞定所有事。”张俊杰提到。
去年9月,这样的AI健康管家在支付宝内有了雏形,内置找医生、读报告等AI健康服务,并接入了近200个名医AI分身,来构建服务生态。在没有大幅运营推广的情况下,10个月服务了超7000万用户,除了真实的好评外,也有用户不断反馈“入口太深,找起来不方便”、“为什么看不到健康管家的推送消息”等意见。
于是,团队意识到一个隐藏在支付宝众多功能中的“健康管家”已经不够了,独立应用成为必须,“这是一个自然而然发生的决定”。
对于蚂蚁而言,这背后反映的其实是一个从“被动被用户寻找”到“主动向用户提供”的转变。“一个健康管家需要能主动触达用户、和用户建立联系,告诉他:健康很重要,不能被遗PG电子网站漏。从这个维度,独立的APP对用户的体验会更好。”
从实际效果来看,相比之前内嵌在支付宝里、需要自己搜索的AI健康管家,AQ首先带来了互动体验的不同:AQ的交互形态和界面更简洁,只通过对话就能串联起所有服务;APP在首页对话框上也罗列出了AI问诊、报告解读、医生推荐、医保问答等几大核心功能;而页面顶部,则可以切换到另一个服务界面,近200名医生AI分身及多个健康智能体在此“等候”,提供7x24小时服务。
在具体服务上,AQ也进行了升级。比如过去只是简单的答疑,并不会追问,现在则更新为“诊室模式”。系统会根据用户的问题将其引入AI诊室,像医生问诊那样主动地多轮追问,并给出病情可能性分析和建议,这与在医院内看诊的体验十分相似。
因为AQ旨在提供咨询和建议,不能代替医疗专业人士的诊断和治疗,所以在AI问诊结束后,系统还会主动推送医生线上问诊、挂号等功能,引导有需要的用户进入线下就医的流程,并持续跟踪,提供云陪诊、医保问答、健康管理等服务。
另一个变化是,AQ与鱼跃、三诺、硅基动感、华为、苹果等硬件设备进行了打通,在用户主动授权后,可通过可穿戴设备对用户的血糖血压、呼吸睡眠等健康数据进行智能分析,并给出完善贴心的建议,帮助用户做好健康管理。
AQ是蚂蚁AI医疗更靠近用户端的一次尝试,“用户利益为先”是立项初始就定下的原则。张俊杰表示:“因此,我们暂时不会纠结AQ独立APP的用户量到底要到多少。现阶段,我们只是想拿出一个更全面的产品供大家选择,让不同需求的用户都能享受适合的、最好的服务体验,这是我们唯一的目标。”
和蚂蚁过往发布的医疗产品有所不同,AQ的直接受众是C端用户。但医疗行业的C端生意不好做,这也是共识。蚂蚁为什么敢迈出这一步?AQ的核心优势是什么?
首先,来看技术层面,AQ依托的仍然是以蚂蚁医疗大模型为核心的技术底座支撑,据介绍,该模型在医学多模态数据体系构建、模型架构设计创新及真实场景应用三大维度具有一定领先性。
比如在数据上,其涵盖万亿级tokens专业医疗文本语料、千万级知识图谱及多模态数据,具备对疾病特征、诊疗逻辑和医学表述的深度理解;场景上,蚂蚁医疗大模型在AQ产品应用中识别报告、药品、皮肤病等图像准确率达90%以上,可以识别并解读100多种复杂、多页的医学检验检测报告。
一个可作为模型能力的佐证是,在以OpenAI主导的HealthBench测评中,蚂蚁医疗大模型的复杂推理能力(HealthBench Hard得分0.2702)和医学共识能力(HealthBench Consensus得分0.9275)两项核心指标均超过DeepSeek等主流通用大模型;在国内权威医疗大模型评测平台MedBench6月24日更新的榜单中,蚂蚁医疗大模型评测榜以98.7分再次位列第一。
其次,AQ在医疗能力的实现上,既得益于与蚂蚁内部好大夫等医生平台的相互借力,更离不开内外部上千医学专业人士的深度共创参与。来自10余所顶级三甲医院不同学科的带头人也组成专业顾问团,深度参与了AQ专科问答评估等工作,确保健康咨询、医学科普等服务的专业性、严谨性。
上海仁济医院泌尿外科主治医师迟辰斐曾全程参与AQ泌尿外科专科模型、智能体的开发。他回忆到,医院在决心拥抱AI时就知道“这会是一个挑战极大的事”,因为训练模型不仅需要医学指南、病理数据等资料,还需要学习顶尖医生“会基于临床经验形成决策判断,且每位医生都有差异”。为了将这些经验“提炼”出来,光是语料库“就做了几个月”。随后,他们还设计出各种各样的虚拟患者,让医生进行问诊,再将问答过程“手把手教给模型”。
目前,该泌尿专科智能体“RJUA”已在AQ内运行近一年。“我认为,专科智能体是所有医疗智能体中最有价值的。因为它只要足够深就能切实解决医疗上的一些问题。在专科智能体的基础上再去演化做医生个人的智能体,也是从当医学生到当医生的爬坡过程。”迟辰斐表示。
医生智能体是AQ的亮点之一。去年AI健康管家在支付宝上线个,如今,这一数字实现飞跃式增长,包括王俊、廖万清两大中国工程院院士,以及来自北京协和医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等医院的近200余名医生都在AQ上线小时为用户答疑解惑。
过去找“黄牛”也挂上不号的医生,如今被聚集在了小小的AQ里,惠及更多用户。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副院长毛洪京提到,过去,自己一个月接诊600名患者就到头了,现在通过“AI分身”,“一天最多能服务超过11万人次”,服务范围也从省内拓展至了全国。“如果能让西藏这些医疗相对技术不是那么强的地方,也能获得比较好的医疗资源,这也是我们的初心。”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主任医师秦文星认为,AI应用事实上也拓展了医疗的可能,创造了过去人们无法想象的医疗路径。他在AQ上的“AI分身”曾接待过一位患者的深夜来电:一位晚期乳腺癌患者在深夜向“医生分身”倾诉治疗困境,系统立即启动危机干预流程,通过挖掘其“想看到女儿大学毕业”的心理支点,配合预后数据可视化展示,最终帮助患者重建治疗信心。“这种随时随地的心理支持,也是传统医疗很难实现的”,秦医生说。
“敬畏专业、趴地而行”,是张俊杰给自己和团队的警言,这或许也解释了做好AQ这款产品的关键:技术实力固然重要,但专业的打磨更需要和医生和医疗机构携手同行。
2025年来,医疗AI的市场竞争持续升级。老牌大厂自不必多谈,新锐AI企业同样不甘落后。但从现在的竞争格局来看,做AI出身的技术派选手,往往强算法而弱场景;以传统医疗企业为代表的一方,有渠道但缺迭代。而平台巨头们,还需要考虑平衡生态合作的问题。
换句话说,某个单点的突破已无法满足医疗这个特殊赛道的需求,必须构建涵盖“技术基座+场景落地+监管合规”的完整生态链。
如果跳出蚂蚁,站在行业角度看,AQ其实为医疗AI的未来提出了一种可能性:即当技术基座足够扎实、生态连接足够广泛时,医疗AI能否突破“工具”的局限,真正成为焕新医疗健康服务范式的“新平台”?当医疗AI产品从“工具”进化为“伙伴”时,人与AI的关系,是否也会由此被重写?
诚然,AQ的开放生态已经初具雏形,但未来的挑战依然存在。比如责任边界问题,当AI给出医疗建议出现偏差时,责任如何划分?再比如,商业模式的可持续性如何维持?这些问题,可能都只有在未来的实践中逐步清晰。
张俊杰提到,如果仅用一年的时间维度来评价手上的项目,那大多数事情都不该做。比如,与医院医生一起打造的专科智能体花了近2年;帮医保支付做标准化、规模化花了5年;将全国医疗机构挂号、问诊等服务数字化花了近10年。“但这些事情一旦做成,就能让上亿人受惠”。
在蚂蚁集团最新发布的ESG报告中,数字支付与生活服务、数字普惠金融、科技产业化、全球化之外,“普惠医疗健康”也升级为蚂蚁的五大主要业务板块之一。
从挂号缴费、医保码到AI健康管家,如果说蚂蚁在医疗健康领域的11年探索证明了什么,或许是,科技“普惠”并非一蹴而就的浪漫故事,而是由无数“小事”组成的系统工程。
比如让一个农村的孩子也能读懂复杂的医学报告,让一个退休老人寻医问药时不再手足无措,让小城镇小乡村的普通人看病更简单、活得更健康。
AQ的未来或许正如它的名字寓意,就是通过AI,不仅拥有AI的智商(IQ),更要具备理解人类健康需求的共情力(EQ)。在医疗资源均衡化这场持久战中,这种“技术+温度”的组合,可能才是突破问题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