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G新闻
News
日前,市城市管理局首次发布“揭榜领题”成果,全市11个区县城管部门、单位围绕城市设施安全监测预警、城市治理科学精细高效、城市运行精准人性服务等重点领域,打造出多个AI(人工智能)赋能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的新场景。
在渝北区盛兴大道环山隧道内,一条银色轨道悬挂在隧道顶部,搭载多种传感器的“小北1号”机器人沿轨缓缓移动,监测隧道有无异常。这是全国首个“城市长隧道环境监测预警”场景。
环山隧道长1.5公里,日均车流量11万辆,是重庆主要货运通道。运行近20年来,设施逐渐老化,传统人工巡检模式已难以满足现代化管理需求。渝北区城市管理局与重庆交通大学合作,探索AI赋能城市治理创新路径。
“这个揭榜领题项目是要解决隧道内的环境感知问题,既包括实时采集氧气、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等气体含量,也包括风力、风速、风压及温湿度等环境参数。”环山隧道环境监测预警项目负责人、重庆交通大学教授马庆禄介绍,最初设想在隧道内布设大量传感器,但传感器越多,故障率越高,检修也麻烦。
团队改用机器人搭载传感器方案。机器人可以在任何位置、任何时间采集数据,做到全覆盖值守式隧道环境检测。
随着研发深入,系统PG电子官方平台入口功能不断拓展。“除了环境检测,后来又加了结构病害及机电设施检测、交通事故检测,比如隧道表面裂缝、机电着火以及车辆碰撞、起火等场景。现在机器人支持双向音视频对讲,还可以管理交通。”马庆禄说。
如今的“小北1号”,多种“武功”在身,特别是针对隧道火灾、交通事故的自研算法,识别准确率达95%,预警时间缩短至3秒内。
面对设备老化现实,项目团队探索“小切口”改造思路——改造了传统风机,加了旁接的无线智能控制开关,机器人可以控制风机启停和转向……
这种“旁路改造”让传统风机变身智能设备。在验收演示中,工作人员用车载火源模拟火灾,系统马上反应,看到火情后风机立即启动工作。
道闸系统改造同样巧妙。“隧道发生火灾时,通过信号灯禁止车辆进入。但车辆会卡在入口,所以,利用隧道口X型掉头车道实现车辆掉头引导,平时关闭,火灾时自动打开电动道闸,车辆就能绕行掉头。”马庆PG电子官方平台入口禄说。
“这套系统已接入重庆市政务网,主管部门能实时查看隧道的情况,并且数据实时推送给大数据以及治理中心,支撑重庆市超大城市治理工作。”马庆禄介绍,系统构建了“云端综合服务平台+边缘计算+终端机器人”的分布式AI检测体系。
一旦发生异常情况,隧道管养单位、城管、住建、交通、交巡警等多部门能通过平台联动处置。系统运用“雷视超融结构裂损实时测定方法”等6项核心技术,隧道结构病害检出率提升20%,二次事故率降低75%。
值得一提的是,项目建设周期较短。“今年1月初接到任务,过年期间改进调试,2月、3月现场施工,4月份验收,只用了三个多月。”马庆禄说。
智能巡检有效替代高频次人工巡查,减少现场值守人员3名,节约人力成本15万元,预计年降低运维费用50万元。目前该系统已纳入重庆市级“桥隧智慧管理”应用体系,可供全国城市长隧道智能化治理“复制”和推广。
“启动无人机高楼消防巡查。”7月15日上午9点半,在江津区数字化城市管理中心,中心主任钟雪飞下达了巡检指令。部署在铁塔“机巢”和楼顶“机巢”的多架无人机从不同方向往几江街道、圣泉街道等高楼密集区飞去。
几分钟后,一栋玻璃幕墙写字楼前,一架搭载高清摄像头与热成像仪的大疆无人机悬停在楼体侧面。
▲7月9日,江津区老城区上空,无人机正飞行在乌云密布的天空中巡查地面隐患。记者 郑宇 摄
钟雪飞紧盯大屏幕上传回来的实时画面,并与无人机操作员及时沟通。焦距放大检查消防连廊通道,热成像仪同步开启,垂直画面扫描……
这是江津区开展无人机低空综合巡查的场景。为构建“空天地”一体化全域感知监测体系,我市江津、北碚、永川等地通过无人机AI识别低空巡检,结合人工采集、车载抓拍等地面巡检,在城市建设、运行、交通、环保、应急、消防、林业等领域推出了相关智能应用场景。
“有AI赋能,无人机巡查能解决城市治理中人工巡查危险封闭区域‘难抵达’、夜间及节假日监管‘有空档’、多头巡查数据资源‘难共享’等问题。 ”钟雪飞介绍,近段时间,暴雨天气引发城市内涝,无人机也参加了巡护。7月9日,暴雨稍歇,一架无人机巡航至圣泉街道几江长江大桥浒溪公园东南侧405米时,镜头捕捉到异样:一个直径超40厘米的井盖缺失。另一架无人机通过八倍放大的镜头发现城南路41号金星大厦西南侧138米处有内涝隐患:部分水面漫过路缘石,还漂浮着树枝等杂物。根据无人机传回的画面和坐标,江津区三级治理中心迅速将信息流转到区经信委和区住建部门,整个闭环处置过程在10分钟内完成。
市城治办相关人士介绍,目前,无人机低空巡查已运用到25个治理场景,其中包括针对道路缺陷、非法垂钓、防溺水、道路垃圾、占道开挖、森林防火等高频场景。未来,无人机低空巡查的应用场景还会扩大。
神奇!AI竟然可以算出地面下的塌陷,进而根据道路风险值进行预警。日前,沙坪坝区城管局就根据AI预警在沙坪坝三峡广场小龙坎环道和天陈路检测出了1处空洞和4处脱空,并通过处置,很快排除了道路的地下病害。
在沙坪坝数字化城市运行和治理中心大屏幕上,点开设施运行板块的城市治理风险清单管理应用,沙坪坝三峡广场周边道路显示出不同的色块,记者看到,天陈路和站东路被标注为黄色区块,不停跳动着道路风险值。
▲沙坪坝数字化城市运行和治理中心,城市道路塌陷风险评估模型显示,沙坪坝三峡广场小龙坎环道被标注为黄色区块的记录。记者 张锦辉 摄/视觉重庆
“这是中风险路段,尽管已经整治了5处地下病害,但AI根据评估模型还是发出了预警,这里仍然是要重点巡查的道路。”沙坪坝区城市管理局相关技术人员说,今年4月,他们首次根据城市道路塌陷风险评估模型对沙坪坝城市道路进行评估,全长16.2公里,被分成了81个标段逐段测试。
“没想到评估模型一下锁定了三峡广场周边的天陈路和站东路,其中站东路风险值46.41,天陈路48.07。”该技术人员说,他们立即启用探地雷达对两个标段进行实地探查。
实探结果是1处空洞,外加4处脱空。其中空洞位于地下0.57米处,面积有7.74平方米,如果不被及时发现,一旦发生塌陷,后果不堪设想。沙坪坝市政部门立即对出现空洞的道路进行路基填充,消除了这一重大隐患。
”这其实是一种算法。”开发此模型的重庆大学白涌滔教授团队相关负责人介绍,他们运用了道路结构研究模型理论,将影响道路结构的4大类固态因子和10大动态因子分别植入模型,从而自动得出道路风险值,并按风险值将道路分成4个等级,分别用蓝、黄、橙、红4种色块标注,分别表示道路的“健康”程度,有无风险,风险有多大。每个等级处置方式不同,而且将在全市三级治理中心自动生成事件,进行闭环处置。
“选择沙坪坝最复杂的三峡广场周边道路进行实测,是为了检验模型的可靠性。”该负责人说,三峡广场下方不仅有各种地下管网,还有复杂的地下空间,包括地下商场、高铁站、地铁站、地下隧道、地下车行道、地下人行道,其中地铁除已建成的1、9号线号线。除三峡广场周边道路,团队还将高回填区的沙滨路纳入了实测。
“目前,该应用已升级为全市应用。”该技术人员说。下一步,模型的动态因子将引入AI自动监测,通过物联网感知设备,实时动态监测地面振动波、供排水管网渗漏情况等。
“小涪,跟我去检查建筑垃圾消纳场所。”“小涪,生成限改通知文书。”“小涪,餐厨垃圾乱回收该怎样处罚?”……如果不是亲眼所见亲耳所听,很难相信,城管队员亲切呼叫的“小涪”,其实是一款智能应用,它已成为涪陵区城市管理局城管执法队员必备的AI助手。
7月11日,涪陵区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支队敦仁大队副大队长袁微像往常一样打开手机点开了智能执法助手“小涪”,她像呼唤自己的伙伴一样,向“小涪”咨询:检查建筑垃圾消纳场所,需作哪些准备?
不出两秒,“小涪”列出了一串清单:首先是检查重点事项,然后是必带的证件和设备,除了执法证件、记录仪和文书外,还包括检查工具和防护用品。最后还不忘温馨提示:此前该区域存在违规倾倒建筑垃圾致生态环境破坏的突出问题,需重点排查该场所是否存在违法倾倒情况。
“除了好用,执法效率也提高了。”袁微说,自己已使用“小涪”两个月了,现在一上街就会打开“小涪”应用。
巡逻至人民西路时,袁微发现了一家小百货商店将烟柜摆放在了人行道上,属于违反市容秩序管理的骑跨门摊经营。她当即通过“小涪”开具了限改通知书,并形成电子文书发放到当事人手机上,整个过程不到5分钟。而这在以前,需要手工开具限改通知书,一一填写当事人、文号 、违法事实、整改期限,整个过程至少10几分钟。不仅如此,“小涪”还可开具当场处罚决定和现场勘验记录。
“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事项现在有1500余项,涉及相关法规文件100万字以上,让执法人员一一掌握显然不现实。”在揭榜领题中,涪陵区城市管理局针对执法一线人员面临的困境以及在执法中遇到的突出问题,希望通过AI助手给执法人员提供法律法规查询和裁量推荐指引,以及自动生成文书将执法人员从繁琐工序中解放出来。为此,涪陵区城管局联动数字涪陵公司在上海交大研究院的指导下,依靠兆言大模型研发了智能执法助手“小涪”。
“小涪”研发出来后,首先在违法类型较多的涪陵区崇义街道试点使用,今年5月,“小涪”推广到整个涪陵区。目前,通过“小涪”输入的执法案例已有3000多件,未来,随着执法案例越来越多,“小涪”见多识广后会变得越来越聪明,使用起来也会越来越顺手。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要着力建设便捷高效的智慧城市。如何依靠AI为超大城市治理赋能,是亟待各行各业广泛参与并结合自身行业特点进行重点突破的现实问题。简单来说,就是需要丰富AI的各种应用场景,让AI深入生活,深入实际,融入城市,最终让城市更智能更高效更便捷。
作为城市管理者,市城市管理局率先行动,在全局范围广泛发动各区县城市管理部门、单位以揭榜领题的方式,推动AI赋能城市管理,并在城市基础设施维护、执法管理服务等方面,打造出各种生动的应用场景,收到了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值得全市各级各部门学习。
今年3月,市城治委办公室联合数字重庆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共同发布了人工智能赋能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三年行动方案,公布了AI九大应用场景。这些场景包括城市规划、建设、运营、管理、服务等方方面面,未来将为市民生活提供更加可靠、便捷的保障。我们期待,各级各部门都能像市城市管理局那样切实行动起来,在各自领域打造出更多的AI应用场景,最终汇聚成流,服务好城市工作,推动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示范区建设取得标志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