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G(中国大陆)官方网站-电子AI辅助平台

大厂纷纷疯狂下注AI医疗不再“鸡肋”?-PG(中国大陆)官方网站

PG新闻
分类

大厂纷纷疯狂下注AI医疗不再“鸡肋”?

发布时间:2025-07-27 13:49:14    浏览:

[返回]

  过去几年,医疗AI一直被视作“难啃的骨头”,数据孤岛、监管严格、商业化路径模糊。但2025年开始,风向突变,华为、蚂蚁、字节、腾讯、京东……几乎所有科技大厂都在疯狂押注AI医疗。

  为什么呢?是因为大模型正在颠覆医疗行业的底层逻辑,还是大厂们嗅到即将有一个万亿级市场会爆发?

  7月22日夸克AI开放日首场线下活动中,夸克健康算法负责人徐健表示,医疗的需求存在很大的复杂性,在过往没有被满足。今天AI的发展,确实给医疗服务提供了技术突破的可能性。

  二十多年前,早年的互联网公司就开始涉足医疗领域。互联网医疗的发展历程便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1999年“三九健康网”上线推出“表单问诊”,开启了互联网医疗的先河。随后,2010-2013年,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让挂号、问诊、卖药、科普等功能从PC端迁移至移动端,医患连接形态日益丰富。

  2015年,国家发布了《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资本如潮水般涌入互联网医疗领域,数亿级融资成为标配,估值曲线陡然拉升。

  这一时期,尽管存在着过度追求用户增长、行业同质PG电子官网化竞争严重等问题,但也加速了医疗服务数字化的进程,让更多患者体验到了一键挂号、在线年《互联网诊疗管理办法》的出台,给行业带来了巨大冲击。“非实体医院线上诊疗”戛然而止,资本极速冷却,海量创业公司注销,互联网医疗市场融资规模同比暴跌80%。行业进入了漫长的反思期。

  2020年,新冠疫情的爆发成为互联网医疗发展的又一转折点。线下医疗资源告急,远程问诊需求暴增,《北京周报》近期披露的数据显示,主要互联网医疗平台的日均问诊量激增10倍以上。大厂们在这一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医疗行业经验和用户基础。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大模型的出现为医疗领域带来了新的机遇。大模型让AI首次具备全流程诊疗能力,这意味着AI不再只是“辅助工具”,而是能真正替代部分医生工作,成为“医疗生产力”本身。

  公开资料显示,华为开源的RuiPath病理大模型已覆盖19种常见癌症,识别准确率达到92.3%;蚂蚁集团的“AQ健康管家”可解读包括CT、MRI在内的137种医疗报告;字节跳动的“小荷AI医生”能通过多轮问诊模拟真实医患交互;阿里夸克健康模型甚至通过了副主任医师的12门核心学科考试。

  对于大厂来说,医疗带来的“流量”极具吸引力。类似特征的场景还有餐饮、出行、居住等,这些赛道均已出现大厂的身影。

  大厂正基于自身业务优势布局医疗领域。华为选择了“技术底座+开源生态”模式。2025年3月组建医疗卫生军团后,华为一方面推出昇腾AI医疗一体机解决方案,另一方面开源RuiPath病理大模型,联合瑞金医院等12家医疗机构启动全球多中心计划。通过“硬件+开源”的打法,华为快速切入了医疗AI基础设施领域。

  字节跳动一如既往的发挥其流量的优势。据7月8日Tech星球消息称,字节跳动首个AI医疗助手独立App“小荷AI医生”已上线。从产品定位看,它是一个健康管家,能够健康提供问题咨询和报告解读等服务。据悉,小荷AI医生最主要的功能之一就是健康咨询,覆盖疾病自查、用药参考、健康建议等众多场景,同时会主动收集用户提供的关键信息(如症状持续时间、过敏史等)。

  京东健康则凭借自营药品供应链优势,将AI问诊与药品销售深度绑定。今年1月,京东正式发布“AI京医”产品体系,覆盖线上问诊、健康管理、科研支持等多场景。随后的2月,京东健康进一步推动行业开放,宣布“京医千询”医疗大模型全面PG电子官网开源,成为国内首个开源的医疗垂直领域大模型。数据显示,其互联网医院中超80%的医生问诊单已接入AI服务,AI营养师的用户满意度达91%。5月13日,京东健康发布2025年第一季度财报。财报显示,京东健康一季度收入约为166.45亿元,同比增长25.5%。

  阿里系的重要公司之一——蚂蚁集团走的则是“场景融合”路线。在收购好大夫在线后,蚂蚁集团将AI医疗深度整合到支付宝生态中。其产品“AQ健康管家”不仅提供健康咨询,还能直接调用支付宝的挂号、医保支付等功能。

  另外一家阿里系公司也在AI医疗领域积极布局。7月23日,未来图灵获悉,夸克健康大模型成功通过中国12门核心学科的主任医师笔试评测,成为国内首个完成这一挑战的大模型。目前,用户在夸克的AI搜索中查询健康问题时,选择深度搜索,即可调用“主任级AI医生”能力。

  B端市场已形成清晰商业模式。此前第一财经报道称,医疗大模型一体机成为新的生意,其最大卖点是“开箱即用”,厂商交付的是一个预装了医疗应用的成套硬件,价格随模型参数大小浮动,从几十万到数百万元不等。华为、东软等是主要玩家,东软集团多款AI+医疗产品都通过华为昇腾技术认证,其一体机产品在90多家医院得到应用。财报显示,东软集团2024年“AI+医疗”领域的合同达到4.88亿元,同比增长了106%,但这一年,东软集团医疗健康板块的收入却同比下滑了12%。

  AI医疗的C端应用多定位为“健康助手”,如蚂蚁“AQ”、京东“康康”等,这些产品大多免费,对医疗的介入较浅,主要通过导流挂号、药品销售等增值服务变现。

  和更早发力AI医疗却“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百川智能相比,大厂对于AI医疗的变现需求不强烈,他们是把医疗健康作为公司战略进行推进的。早在2016年,阿里巴巴集团主席创始人马云就提了“双H模型”即Happiness和Health,意指阿里的一切与消费者的快乐和健康相关,作为“双H”之一,健康一直是阿里巴巴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种情况下,AI医疗C端变现就不会很着急。夸克健康运营负责人赵存忠在夸克AI开放日上表示,夸克健康业务还是以To C为主,更多的是满足用户的科普需求,C端目前还不考虑商业化的事情。关于未来To C的商业化,他认为可能有几个应用场景:一是真正把用户的档案管好,或者健康的数字化东西管好之后,C端服务以会员方式或者慢病管理的方式,将来会有,但现在还为时尚早。二是转型做其他服务类的方式,比如诊疗类服务,智能互联设备的服务等等。

  在夸克AI开放日上,徐健透露,现在AI医疗很重要的投入方向,是让内容变得更加可信,主要做两点操作:一是所有的模型加了出处,信任是很重要的问题,用户可以点开看出处是什么。二是在推理的解释性上做了很多工作,让大模型学习医生的临床思维,做到所有的问题都是可解释的,这样可以获得更多的用户信任。

  而从医疗数据的价值上看,它的综合价值远超其他场景。因为它不仅仅是单一场景,它还是连接保险、健康管理、智能硬件等场景的核心节点。尽管AI医疗的商业化路径仍需探索,但似乎没有大厂愿意在这场“数据金矿”的掘金赛中掉队。*文中图片均由AI生成。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