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G新闻
News
今年1月,刚发布推理大模型Baichuan-M1-preview,谈及2025年最期待的,且与AI相关的事,百川智能CEO王小川这样回答。
尽管参数量为32B,但在多种维度上Baichuan-M2都实现了“小而美”的超越。
当然,技术榜单的荣光并不能直接照亮商业化之路。传统医疗行业巨大的供需缺口,让医疗向来是个痛点多的行业。
也正是这样的行业痛点和市场需求,给了AI在医疗落地并爆发的机会。更重要的是,随着今年年初
DeepSeek火爆、大模型行业淘汰赛加剧,AI医疗赛道瞬时火热。巨头的嗅觉往往最敏锐。今年以来,蚂蚁、京东、华为、字节等巨头都将PG电子官方平台入口触角深入AI赛道,聚焦用户问诊、买药等基础需求。此外,“AI六小虎”中,月之暗面也被爆出布局AI医疗产品。
在真正实现用AI看病前,如何用更多场景提升用户付费能力、用故事吸引更多投资人,是百川智能更要紧的事。
这存在一个现实因素。当时大家的关注点都聚焦在通用大模型OpenAI,如果和投资人、团队太强调医疗,往往会被归类为垂类大模型,鲜少被关注和认可。
这种战略转变的底气源于百川智能在AI医疗上的积累。从参数上看,Baichuan-M2的参数量为32B,却能在医疗专业能力上实现了对百亿级模型的超越。从时间上看,不到半年就能登顶世界第一。
其中,AI患者模拟器无疑是Baichuan-M2破局的关键。这是百川智能今年1月发布的基于真实病例构建的AI系统。通过真实数据构建上万个不同年龄、性别、症状的AI患者,模拟了数百万次诊疗过程,从而生成出具有不同教育背景和表达能力的虚拟患者,让他们在医患对话中提供真实的症状表达和交互反应。
简言之,AI患者模拟器是在医患沟通阶段,通过学习真实数据,能模拟各种类型的患者,还原真实医疗场景,以此提高医患沟通的效率。
在医生诊疗阶段,多阶段强化学习策略可以将复杂医学训练分解为阶梯式任务,大型验证系统能实时评估诊断逻辑,确保模型符合医生临床思维。
若想要将AI技术内置于医疗行业,大模型的落地场景和高质量的医疗数据同样重要,前者更为关键。
针对同一肝细胞肝癌患者,M2首推在具备手术条件的情况下进行解剖性肝右叶切除手术,与国内临床治疗指南高度吻合;gpt-oss-120b则建议首选经动脉化疗栓塞术,理由是符合BCLCB期治疗指南。
当下,百川智能医疗大模型的技术获得突破,但这也只是第一步。当AI浪潮已经进入到应用比拼,甚至是淘汰赛的阶段,百川智能在保持技术优势之余,还有很多步要走。
本质上,AI医疗的火爆与医疗行业的两大特性——专业和刚需有关。前者决定了这是少数人理解的领域,后者决定了这是多数人需求的市场。
据2025年卫健委发布的《2024年全国医疗服务能力调查报告》,我国三级医院仅占医疗机构总数的7.8%,却承担了全国50%以上的门诊量。
事实上,蚂蚁做AI医疗有着天然的流量入口和协同效率,背靠支付宝的用户和医保码,或许会成为很多患者的选择。
正是凭借庞大的用户基础和生态,大厂布局AI医疗时,率先选择的是C端。AI应用落地C端,门槛低,但稳定性不高。举例而言,一个用户或许下载多个AI医疗软件,哪个好用用哪个,更关键的是目前大多AI医疗软件是免费的,且对医疗的介入比较浅,很难得到用户的信任。
当综合科技巨头以平台化生态横扫市场,百川智能选择纵深切入医疗核心场景,聚焦于打造“超级医生+超级应用”。
在B端赛道,百川智能已经与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北京儿童医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计划共同推出“一大四小”五款AI医疗产品,其联合研发的AI儿科医生已在疑难病例的顶级专家会诊中正式 “上岗”。
值得注意的是,在应用落地中,百川最大的优势莫过于大模型私有化部署的性价比。
在数据层面,百川智能也打出了提前量。去年年末,百川智能投资医疗数据服务商小儿方,并且自建了天极更新的循证医学知识库,拥有千万论文、千万院内医疗病例、几十万书籍、千万图谱词条、百万知识库、亿级问诊数据,能为模型训练提供丰富的数据支持。
在医疗领域,效率、价格、质量被看作是不可能三角,市场都在期待AI掀的技术革命能带来生产关系的重构。
在他看来,百川智能别亏钱就行。看起来只关心技术的前提是,王小川将技术以外的内容都交给了创业伙伴,把和钱有关的这部分工作交给了百川智能联创茹立云,也是至今仍陪伴王小川的联创。
当资本变得谨慎,变现和投入的缺口越大,创业公司越危险,找到有可行性的商业化变现之路很重要。
今年年初和晚点LatePost的对话中,王小川明确了百川智能做医疗的三种商业模式。第一是面向政府,本身有基层公卫费用,会支持家庭医生计划和公立医院改革。第二是面向医院,最终会走到医保里。第三是面向消费者,可能从每个人付费走向多层次商业保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