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G新闻
News
【环球网财经综合报道】2025年7月3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人工智能政策支持导向进一步明确且强烈。
方正证券近日发布研报认为,AI+医疗细分应用广泛,其中AI病理诊断、AI影像及AI制药应用相对成熟,或将加速兑现商业化价值。信达证券也在题为《AI医疗有望百花齐放》的研报中认为,“人工智能+”或将成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引擎,而AI医疗或将迎来新一波产业革新的机遇,并建议关注AI+医疗大模型、AI+医检。
在AI+医疗大模型已开始步入商业化浪潮的背景下,多家医疗行业上市公司也纷纷推出了AI+医疗大模型,如医渡科技(推出了“AI医疗大脑”YiduCore、卫宁健康(300253.SZ)推出了具备临床思维的医疗大模型、泰达生物(8189.HK)的子公司北京博雅全健智算科技有限公司则推出了“羲和一号”医疗大模型。
“数据是AI模型的灵魂,而‘羲和一号’的灵魂根植于最严谨的临床医疗数据。”在近日举办的以“与AI同行:健康丝路AI赋能”为主题的研讨会上,北京博雅全健智算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博士、研究员栗琳在接受环球网记者采访时表示,在AI医疗赛道愈发拥挤的当下,“羲和一号”从源头建立差异化壁垒,以医院病案档案为核心训练数据,用经过严格筛选、标注的临床病例、影像、检验结果等“黄金标准”,替代互联网“二手信息”。
栗琳举例说:“互联网数据可能包含健康资讯、用户问答,但这些内容缺乏临床验证,甚至存在错误。用互联网数据训练的模型好比‘隔着书本学看病’,而‘羲和一号’是在临床一线‘跟着医生查房问诊’。”
据介绍,“羲和一号”医疗大模型由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北京大学人工智能学院与博雅全健共同研发,历时近10年,训练数据均来自18家医疗机构的临床一线万真实病案数据研究,形成千亿级参数,支持疾病预测、诊断与个性化治疗、影像分析、药物研发、临床试验以及医学教育等多场景应用,实现医学知识覆盖率98%,医学知识精准率90%以上。
北京PG电子大学医学部副主任、“羲和一号”大模型首席科学家唐熠达教授在分享多模态大语言的应用实践时提到,当前胸痛、心梗等疾病存在漏诊误诊率超25%、基层诊断能力不足、指南落地滞后等痛点,传统诊疗中人工计算错误率高、检查耗时超30分钟,导致药物选择盲目,基层治疗延误可使死亡风险增加35%,而“羲和一号”通过构建以临床刚需为核心的研发体系,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助力。
今年7月18日,博雅全健与宁夏人工智能医疗健康产业园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宣布将其“宁夏健康管理引导预问诊大模型”核心研发及运营中心落地园区,开启系统性推动健康管理人工智能化提升进程。
对此,博雅全健联合创始人、COO丁亮表示:“宁夏的基层医疗需求很迫切,有些偏远地区的患者为了看一次专家要跑几百公里。”丁亮坦言,“羲和一号”大模型的核心使命之一就是缩小这种医疗资源差距,让更多的人能够通过AI获得大医院医生经验浓缩的模型建议,“我们希望让患者在老家就能得到更加科学的健康指导。”
公开信息披露显示,泰达生物依托在生物科技领域的技术积累,聚焦AI医疗基础大模型研发,探索 “AI+医疗”产品服务模式,助力优质诊疗资源向县域、乡镇延伸;并联动国内各级医疗机构、科研院所,参与医疗大数据结构化、标准化、市场化建设,与弘信电子(300657,SZ)等在端边医疗诊疗一体机方面深度合作。
2025年8月11日,泰达生物还发布公告显示,旗下控股子公司深圳医数精诚科技有限公司与深圳计算科学研究院签署合作框架协议,在数据库建设、数据质量提升及数据分析应用等领域开展深度合作。
“我们预计三年内服务患者超过1亿人次。”栗琳在接受采访时还表示,“智能轮椅、营养管理设备、导盲机器人等 AI智能终端硬件产品将是未来重点拓展方向;更重要的是,我们将建立全球医疗AI协作网络,与各国专家共同完善模型,真正实现医疗智慧的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