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G(中国大陆)官方网站-电子AI辅助平台

互联网医疗:行业终迎分化AI重构未来?-PG(中国大陆)官方网站

PG新闻
分类

互联网医疗:行业终迎分化AI重构未来?

发布时间:2025-08-23 20:45:33    浏览:

[返回]

  

互联网医疗:行业终迎分化AI重构未来?

  在过去这一年多的时间里,蚂蚁集团完成了对素有互联网在线诊疗第一平台之称的好大夫在线的收购。在商业模式繁多但始终只有医药电商屹立不倒的互联网医疗行业里,坚持不卖药、不做医疗广告的好大夫一直是个令人钦佩的逆行者。最终选择联姻巨头虽然并不令大家意外,但笔者还是唏嘘于在这条赛道里,“

  在现实压力下,各路玩家也在不断切换打法。平安好医生(01833)紧抱B端,发力F端成功扭亏为盈。方舟健客(06086)深耕AI,实现了营收和净利的有序增长,年报披露后次日股价暴拉16.22%;而京东健康(06618)、阿里健康(00241)等医药电商平台则在经历挥泪斩家医和布局泛健康赛道等大事件中遭遇着市值波动。

  在笔者看来,在互联网医疗行业的大浪淘沙之后,幸存者们都学会了少讲故事,多去寻找更现实的活法儿。

  除全国层面的各项法律法规不断推陈出新之外,去年也有多省市陆续出台了省级的监管办法,比如《福建省互联网诊疗监管实施办法》和《河北省互联网医院管理办法实施细则》等。这些文件无一例外都对禁止AI代替医师开处方等老生常谈的问题进行了再次明确和强调,河北省还要求互联网诊疗数据需要实时上传至省监管平台。总之,互联网医疗行业长期存在的不少灰色地带越来越多地被明确在了阳光下。

  AI无疑是这两年最火爆的概念,其在医疗卫生领域的应用前景也被无数人期待。去年11月卫健委等部门联合印发的《卫生健康行业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参考指引》提出了84个应用场景,为互联网医疗行业未来可能落地的方向提供了一些参考,比如根据患者信息来做智能分诊、辅助审方等应用。可以说,除了医药电商之外,这个行业似乎第一次有了关于商业化如何闭环的眉目。

  在今年两会期间,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医学院教授程京提出了关于加快推动互联网医院纳入属地医保体系的建议,力求实现线上线下公平统一的医保支付政策。我们知道,制约国内互联网医疗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支付端的“瘸腿,全国已注册的三千多家互联网医院中,只有30%实现了医保对接。虽然还停留在两会建议层面,不过也可以说明互联网医疗平台线上支付渠道的受阻已经引起了足够的重视。

  平安好医生2024年终于迎来了业绩拐点,实现营收48.1亿元(+9.6%),调整后净利润达到1.58亿元,首次实现了全年盈利。平安的发力点在于B端健康管理业务同比大增32.7%至14.3亿元,综合金融客户端(F端)业务收入也增长9.6%至24.17亿元,这两端业务无疑都和平安集团的主业紧紧围绕在一起。当然,盈利的背后也有大砍成本的因素在,披露员工数量从2021年的3425名一路裁到2024H1的1446人,这也使得管理费用实现同比下降37.2%。

  京东健康去年表现也不错,在果断下线曾经力推的家庭医生业务后,实现总收入582亿元(+14.5%)和净利润47.9亿元(+58.1%),超乎市场预期。京东的亮眼之处在于一手抓上游,深度绑定礼来、辉瑞等大药企,合作首发了不少新特药;另一手抓支付,在京沪等地陆续接入医保支付渠道。这些动作之下,京东健康实现4.6%的电商渠道药品增速,远超实体药店。

  其实诞生于2020年的家医业务原本是京东健康寄予厚望的C位产品,力图打造成京东健康的第一入口。但家医概念毕竟离国人甚远,公立体系里的医生们很难成为稳定的供给,付费会员服务也始终在国内健康领域显得水土不服,最终京东无奈砍掉。

  观察这几家行业龙头的改变,笔者认为虽然打法各异,但无疑都更加聚焦,也更加贴合平台自己的优势。深度回归母集团的怀抱可并不丢人,大家只是选择了一条更现实的路罢了。

  互联网医疗已经喊了不止十几年的口号,我们耳熟能详的不少平台都受困于商业模式的持续性而陆续消散在了风里,仍然坚守的少数玩家也因为已经登陆二级市场的友商大多市值表现不佳导致上市有些发力,故事“讲不下去”。

  但2024年以来,这个行业突然活了过来,笔者认为这和AI的大行其道有着直接关系。比如文首提到的蚂蚁联姻好大夫,双方下一步的合作重点方向就是用“AIPG电子官方平台入口+医疗”的思路来实现创新,也当即在年初的峰会上发布了一款能辅助病例管理等功能的的AI助理产品。

  不单是基因契合,其实互联网医疗这些年沉淀下来的资源本身也是AI所亟需的。比如好大夫在线万名实名注册医生和超过1亿次的患者服务记录,这些积累的数据完全可以用于投喂给AI做模型训练。

  所以盯上AI的自然不止这么一家,目前国内医疗领域正式发布的大模型已经超过30个,涵盖了从制药到科研的各个角落。比如巨头腾讯觅影涵盖结直肠癌等多种癌症早筛,华为推出的鸿蒙健康则联接了旗下智能穿戴设备。中小平台方面,医联集团也在去年推出了号称国内首款大模型驱动的“AI医生”MedGPT,通过收集和分析患者信息来完成预问诊,并且也成功落地社PG电子官方平台入口区医院实现了商业化的第一步。

  而身披“AI慢病管理第一股”上市的方舟健客去年实现了27.07亿元的营收(同比+11.2%),而且实现了0.17亿元的净利(同比+139%),这在一众同行里显得尤为不易。方舟健客在AI方面创新不少,在“AI+H2H(Hospital To Home)”战略之下,陆续出了AI医生助理等四款核心智能产品,也宣布接入了DeepSeek和腾讯混元的双模型。不过其线亿元的规模占据了总营收的一半以上,看来卖药在现阶段仍然是各家平台离不开的业绩依仗。不过定制化内容及营销解决方案业务增长20.7%至1.05亿元,这块是为药械企业提供市场分析和营销方案,虽然体量不大但明显更具潜力。

  无论是医药电商还是辅助问诊、慢病管理,虽然模式花样繁多但想追求长期价值还是离不开一个“人”字。如何利用科技的力量去解决医疗资源时空不均等现实问题,真正服务好千千万万的患者以及患者背后的家庭,这是互联网医疗所蕴含的巨大价值,也同样是我们对其最深切的期待。

  注:本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