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G新闻
News
九龙坡区牢牢把握数字重庆建设契机,乘“数”而上,加“数”前行,在全市率先建立“数字生态大脑”系统,先后得到生态环境部、市生态环境局高度肯定,并入选全国2023年度十佳智慧环保创新案例,正在开展生态环境智慧执法全国试点。相关典型经验被新华社《高管信息》、新华社内参、重庆日报等重量级媒体深度报道,并在全市“治气”工作会推广,接待多批次市内外人大、政协、生态环境系统考察学习,得到充分肯定和称赞。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化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应用,构建美丽中国数字化治理体系,建设绿色智慧的数字生态文明”“抢抓数字技术发展机遇,用数字技术创新生态文明建设模式、提升生态环境治理效能”,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为数字化赋能生态治理提供了总遵循。重庆市委书记袁家军在美丽重庆建设大会上强调,“要着力推进生态治理系统重塑,建立健全数字生态环保体系构架,布局建设数字生态环保重大应用,夯实生态环境数据底座,构建多跨协同、量化闭环、系统集成的美丽重庆数字化治理体系。”,为工作具体开展细化布局。
随着蓝天、碧水、净土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显著成效,人民群众对空气、水、噪声等生态环境质量的期望值和关注度越来越高,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容忍度也越来越低,亟需了解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周边污染源排放情况,并参与到污染排放监督工作中。
一是生态环境感知数据未有效清洗治理汇集。需进一步深化各层级、各部门、各业务数据共享应用,多渠道动态汇集数据,同步开展数据编目、归集、治理、建仓、共享全流程规范化管理,形成标准统一的区生态环境数据资源仓。
二是生态环境感知触发事件处置融合跨度不够。需提升环境事件处置多跨协同效能,进一步推动跨部门联动,实现违规线索互联、问题交办互通、处理结果互认,着力破解生态环境监管资源分散、部门协同不够、责任落实不力等问题。
三是利用生态环境大数据模型分析研判不够。要进一步深化生态环境大数据的分析和挖掘,利用大数据模型,解决生态环境质量趋势研判、环境污染溯源等难题。
(一)构建全覆盖感知网络。整合历年来分布建设的14个感知系统,全量化接入水、气、声、危废等感知点位2071个(含视频点位286个),安装“红外热成像+双光谱”AI视频监控3套,有效识别昼、夜间露天焚烧2094件;扩展VOC走航、颗粒物激光雷达、超光谱分析等辅助监测设备移动感知并实时互联,推送预警事件60件;拓展鸟声纹识别、卫星遥感,补齐生物多样性、生态保护等感知领域短板。初步构建起“空、天、地”多维度的一体化生态环境感知“一张网”,实时感知全区生态环境质量,对重点领域和重点区域实现实时非现场监管。
(二)支撑全跑道板块建设。数字重庆生态景观板块建设全市领跑,全量承接市级11条跑道、38条子跑道,增设镇街空气质量、一江三河水质等区级特色子跑道6条。接入城市体征指标1096个,其中,动态体征指标166个,新增生态质量指数(EQI)、无废指数等核心指标64个;关键绩效指标(KPI)梳理165个,上屏139个,动态KPI增至121个,包括国控、市控点实时AQI等,均位列全市第一,并设定阈值推动实战应用。绘制子跑道高频、重点事件流程图35张,配置实现事件流转智能预案3件,开展数字化演练5次。全市率先实现镇街空气质量指数、PM₂.₅、PM₁₀、臭氧O3指标4张“五色图”落图示范,落图“感知预警”风险点402项。
(三)汇集全量化环境数据。全面汇集大气、水、声等环境自动监测实时数据,接入园区用能监控数据523套,充实重点排污单位监管数据367万余条,对环境影响评价、排污许可、危险废物转移等审批事项通过系统回流或录入导入等方式形成数据资源“一本账”,目前已归集数据1.04亿条,平均每日新增约50万条。所有数据、算力集中储存到电子政务“一朵云”,为有效应用提供数据基石。区住建委377个工地视频监控已接入市局“巴渝治气”和“数字生态大脑”,形成跨层级跨部门数据应用;系统10个应用板块之间实现数据贯通共享,接入区人大监督应用大屏,与区城运中心实现数据流转。
(四)开展全方位智慧监管。通过“数字生态大脑”扎实推动生态智治实战实效,感知设备在线%以上,生成预警信息并推送事件7637条,事件处置率100%。创新推动数字赋能助企惠民,全市率先实现智慧蓝天“活性炭监管”场景应用,实现全区235家企业活性炭“购买、使用、更换、处置”全流程动态管理,实现活性炭治理设施“非现场监管”,助推挥发性有机物治理更加规范高效。探索实施“五全四规范”制度,从9方面569个事项开展环境规范化诊断,帮助企业明确“管什么”“如何管”。推行“码上看环保”,覆盖140家重点排污单位,助力企业自我诊断环境问题。推行“一口一码”数字化监管,覆盖85个重点入河排口,实现入河排口监管一码通览。升级九龙生态官方微信公众号,拓展“环境质量在线”“生态慢直播”等功能,月均点击量上万条。
(五)打造全流程智慧执法。经生态环境部领导多次调研、评估九龙坡区前期基础工作,已于2024年9月9日发文《关于同意将重庆市九龙坡区作为智慧执法试点的函》(执法函﹝2024﹞22号),九龙坡区成功入选全国生态环境智慧执法试点(全国唯一),完成“生态环境智慧执法一件事”论证审查资料编制。紧盯堵点难点,快速厘清思路,强化执法数据AI算法,构建“2753X”智慧执法体系,整合正向监管和执法监管2大路径;汇集监管推送、模型筛查、双随机、投诉举报等7个渠道线索;建立智慧发现、智慧取证、智慧案审等5个智慧执法闭环管控;从制度、案卷、人员3方面开展执法稽查;建设队伍、装备、着装、专家等X项规范,形成问题发现智能化、现场执法高效化、案件管理标准化和执法流程规范化的“智慧执法”体系。1—10月,自动生成执法线件。
参加2023年全国环境互联网创新大会,“数字生态大脑”赋能美丽九龙坡建设成功入选全国2023年度十佳智慧环保创新案例,为我市唯一入选案例,大会上就“数字生态大脑”赋能美丽九龙坡建设作经验交流推广。“数字生态大脑”赋能美丽九龙坡建设工作得到市生态环境局文件批示推广经验做法。市人大、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区委、区政协、云南省生态环境厅、广东省生态环境厅、成都市新都区政协等单位先后调研区“数字生态大脑”。
一是媒体报道。新华社、人民日报、重庆日报等各级媒体先后对“数字生态大脑”赋能美丽九龙坡建设宣传报道。2023年6月14日,《重庆九龙坡探索数智生态监管新路径》在新华社《高管信息》(总第623期)刊发;新华社内参刊载《重庆九龙坡“数字生态大脑”守卫碧水蓝天》。
二是率先垂范。作为全市生态环境系统唯一区县纳入“巴渝治水”“巴渝治气”“巴渝治废”3个市级应用区县试点,实行专班推进开发建设,实现“水质风险处置”、“危险废物非法倾倒问题处置事件”等7个综合场景三级贯通,今年以来,事件流转数量151条。同时,市生态环境局已确定九龙坡区为“巴渝治气”应用区县子场景试点单位,并上报市数建办审批。
三是会议推广。2022年4月,重庆市生态环境智慧执法现场会在PG电子官网九龙坡区召开;2023年12月,重庆市“治气”工作会在九龙坡区召开,推广区智慧执法和数智蓝天工作经验;2023年12月23日,九龙坡区在全国生态环境监测学术会发表《数字生态在一线环境监测的多场景创新应用》主题演讲。
一是转变环境管理模式。数字化生态治理实现环境管理从末端治理向源头防控转变,从粗放式决策管理向精准式科学管理转变、从单一治理向协同治理转变、从着重污染防治向构建大美体系转变、从传统的人力治理模式向高科技数字治理模式转变“五从转变”。
二是实现多跨数据共享。破除数据壁垒,打通融合部级、市级系统数据,区级相关部门数据共享,推动部门高效处置和跨部门联动协同处置,确保违规线索互联、监管标准互通、处理结果互认,形成“责任履行到位、源头控制有力、处置规范有序”的长效管理机制。
三是再造业务数字流程。数字生态大脑作为全市首个生态智治一体化系统,也是全区第一个接入“渝快政”的智慧运用平台,实现了AI智能识别、自动预警、在线巡查等数字化监管功能。汇聚数智蓝天、数智碧水、数智执法等10个应用板块,深入推进业务重构,流程再造,板块核心业务数字化率达到71.4%。
四是提升基层工作质效。打造“实用、管用、好用”的应用系统,通过“感知预警、决策指挥、监督评价、复盘改进”闭环工作体系,生态环境污染溯源精准性和时效性提升70%,数字化监管方式为基层巡查减负70%,“非现场执法”服务效能提升50%。
五是助推数字生态治理。通过高效的数据汇聚和人工智能、云计算等先进技术,有效提升环境治理所必需的监测感知能力、预警预报能力、智慧决策能力和应急处置能力,构建智慧高效的生态环境现代化治理体系,推动形成绿色智慧的生产生活方式,使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生态环境质量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