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G新闻
News
当儿科医生正在诊室接诊时,“数字分身”已完成患者预问诊;当产科医生准备手术时,“数字分身”梳理好患者病历资料与新诊疗方案;当医生与患者面对面沟通时,医生佩戴的PG电子官网智能眼镜里,“数字分身”已实时分析病情,并同步关键信息——
7月18日—19日,第四届华西妇幼国际会议期间,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正式发布“华西妇幼数字医生”,让这样的智能医疗场景成为现实。目前该数字医生已在儿科试点应用,未来1到2年内覆盖医院所有专业,让每位医生有专属“数字分身”。
“它不是简单的虚拟形象,而是医生临床思维的复刻版。” 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党委书记黄勇在接受川观新闻记者采访时说。
开幕式现场,黄勇当起“患者”,向呼吸内科医生、华西二院院长刘瀚旻的数字分身提问。记者观察发现,这个数字分身不仅能精准回应专业问题,其分析逻辑、问诊思路都高度贴合刘瀚旻本人的临床习惯。
在黄勇看来,“华西妇幼数字医生”本质上是基于大模型、个性化知识图谱的医生智能体。“它本领不小,首轮问诊时,它能耐心收集病史症状;病历归纳时,它能快速梳理关键信息;初步判断时,它能提供专业诊疗建议。更重要的是,它能帮医生提前安排患者完成必要检查,让诊室里的诊断更精准,患者等待时间更短。”目前,它已具备辅助手术、辅助事务处理、辅助查房、辅助科研等多元功能。
“它的核心特点,在于对妇儿领域的深度聚焦。”黄勇认为,“它的一大特点是知识深度,它整合妇儿医学领域最完整、前沿的知识图谱,依托垂直领域训练形成专科专病大模型。二是多模态理解能力,它能感知、处理分析影像、语音、文本等多模态数据。此外,已具备‘资深专科医生’的临床推理水平,实际应用中得到临床专家认可。”
从规划到落地,“华西妇幼数字医生”历经战略规划与基础构建、模型训练与智能体开发、水平扩展与集成部署三个阶段,历时约一年半,经过多次迭代升级。“我们不做基础大模型研发,我们要做以基础大模型在医疗领域的垂直原生应用为出发点,基于开源大模型进行训练与微调,让技术真正解决临床问题。”
“对患者而言,最直观的改变是就医效率的提升。”黄勇举例道,“华西妇幼数字医生”实现了服务效能倍增,医生处理其他事务时,数字分身能同步开展辅助问诊等工作,原本一位医生半天看10个患者,现在可能服务20个;而基于群体知识支撑的诊疗建议,也让医疗质量更有保障。未来患者在家就能通过数字分身完成随访,无需反复跑医院。
对医生来说,数字分身是高效“搭档”。“它记住了我可能遗忘的细节,查新速度比我快得多。”参与试点的一名医生反馈,传统PG电子官网诊疗中,医生主要依赖个人或团队经验决策,但与数字分身协同工作时,它能在术前自动整理患者资料、术中提示关键操作要点、术后协助总结诊疗经验,还能借助其强大的数据分析与记忆能力实现共同学习。
“对医院而言,数字医生改变资源效益模式,能放大有限资源的服务效能。”黄勇直言,从行业层面看,它为解决优质医疗资源供给不足、地域性差异大等痛点提供新思路。通过云端部署,基层医生可借助该智能系统提升诊疗能力,减少漏诊误诊,偏远地区患者也能间接享受大医院专家的知识经验,推动医疗服务同质化。
黄勇表示,当前,儿科呼吸专科的数字分身较为成熟,产科、妇科等专科的训练正在推进,计划年底推出10—20个个性化数字分身,未来1—2年覆盖所有专业。
“我们在华西二院本部和华西第二医院高新妇女儿童医院试点应用数字医生,也会向华西妇幼医疗集团全部铺开。希望和所有愿意参与、应用该智能系统的机构开展合作,助力解决行业现存的资源不均、供给能力不足等问题。”黄勇说。
更令人期待的是长远布局。黄勇向川观新闻记者透露,医院还将开发面向患者的“健康管理助手”,实现提醒复查、健康干预等主动式服务。
呈现形式也将再创新。“未来,我们的虚拟诊间里将是医生的数字形象,儿童诊室里是卡通造型的智能助手,病房里则是能发药、协助翻身的具身智能机器人。不同形态背后,是多智能体协同在全流程守护患者健康。”
针对复杂疑难病例,华西二院也将探索多智能体协同模式,通过模拟MDT(多学科会诊)流程提升效率。同时计划通过云端部署向基层延伸,适配不同地域的设备条件、医生能力与患者需求差异,助力医疗资源下沉。
按照华西二院规划,未来3—5年,从入院前预问诊、住院中诊疗协助到出院后家庭随访,全流程都将有智能医疗系统参与。黄勇表示,很快,华西第二医院高新妇女儿童医院将成为“AI智能医院”的重要试验田,实现虚拟诊间数字分身、病房具身智能机器人等多种智能服务形态的融合。“我们欢迎更多医疗机构参与共建,形成开放融合的行业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