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G新闻
News
紧密型县域数字化医共体建设,作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关键环节,是实现县、镇、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同质化、规范化、高效化的重要抓手。近年来,盐城市滨海县锚定“让群众在家门口看好病”的目标,将数字化技术深度融入医共体建设,打破城乡医疗资源壁垒,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医改之路。
“医共体建设的核心,就是让优质医疗资源‘活起来’,真正下沉到群众身边。我们通过财政倾斜、医保政策协同、绩效考核联动等组合拳,解决基层医疗机构‘人、财、物’的痛点。”滨海县卫健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近三年,县财政投入6.92亿元用于卫生院改扩建,同时将基层医务人员待遇与医共体监测挂钩,有效激发了基层医疗队伍的积极性。
7月中旬,在滨海县数字化医共体驾驶中心,建成运行的数字化医共体驾驶中心宛如整个医共体的“智慧大脑”,实现了“管理一盘棋、质控一杆尺、调度一张网”。“通过这个驾驶中心,能够对医共体内的各项医疗数据进行实时收集、分析和处理,打破城乡界限,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可以享受到高水平的医疗服务。”滨海县数字化医共体驾驶中心负责人严树宝介绍,与之配套的,还有远程心电中心、影像诊断中心、区域审方中心等13个分中心。在分中心的大屏上,正实时显示着各自的运行情况,进行实时质效监测分析、危急值闭环管理,科学有效的复盘机制和注重实效的监测机制,确保了医共体服务的高效与安全。
“您好,这里是120急救中心。”“伤者情况怎么样?”“请问您的具体位置在哪里?”……在智慧急救中心,工作人员正通过数据大屏,实时定位病人位置,迅速调度救护车辆。“在这个大屏上可以实时看到车辆位置,通过1分钟派车率、3分钟出车PG电子网站率、平均急救反应时间等质控数据,不断提升中心的运行管理能力。”智慧急救中心负责人朱叶瑾表示,急救中心还能通过电子地图实时查看全县救护车的运行状况,并结合视频监控实时查看各急救分站值班情况,就近调度派车,实现院前院内协同联动,无缝衔接,共同抢救,为患者的生命健康赢得宝贵的时间。
“两个结节变实了。”“这种情况我们还要考虑一下,是否是转移性结节。”“建议患者考虑近期手术。”……在会诊转诊服务中心内,来自县人民医院胸外科、肿瘤科、普外科、麻醉科、放疗科等科室的医生正在与市会诊平台就一疑难病例进行多学科会诊连线。会诊讨论中,市县两级专家纷纷发言,最后提出了最优诊疗方案。
“会诊转诊是医共体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2024年初,我县便建成运行会诊转诊服务中心,覆盖全县37家一级以上医院,310个村卫生室。”严树宝介绍。2024年11月,滨海县进一步完善会诊转诊机制,建立京沪宁等地医院库、专家库,并根据患者需求,积极对接相关医院的医疗专家,搭建会诊转诊一站式服务平台,让数据和专家多跑路,让患者少等待、少跑路。
据介绍,该中心还面向社会发布意向转县外就医患者服务公告,自主开发“转外就医服务”专属小程序,引导意向转外就医患者线小时内安排专职人员一对一联系,并组织专家进行病情会诊,根据会诊结果出具转诊建议。
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是医共体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2024年,由滨海县人民医院牵头10家镇区卫生院、193个村卫生室,滨海县中医院牵头5家镇区卫生院、118个村卫生室,分别组建两个医共体,打破了以往医疗机构“各自为阵”的局面,实现了“一体共享”,为整合全县医疗资源、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奠定了坚实基础。
“县医共体组织两个牵头医院实施‘科包院’,由县级医院的科主任挂职镇区卫生院副院长,遴选15名主治及以上医师到15个镇(区、街道)卫生院开展驻点服务。”滨海县卫健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这一举措,如同给基层卫生院注入了一针“强心剂”,不但补齐了基层卫PG电子网站生院科室和技术力量的短板,还加速了基层优质医疗资源扩容提质。
无论是硬件设施的改善、医疗服务能力的提升,还是医防融合的推进,都让老百姓切实感受到了医改带来的实惠。滨海县卫健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持续优化医疗服务流程,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推动优质医疗资源进一步下沉,真正把这项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好事做好、实事做实,让广大群众的健康更有“医”靠。(唐颖 王茹)
近年来,盐城市滨海县将数字化技术深度融入医共体建设,打破城乡医疗资源壁垒,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医改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