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G(中国大陆)官方网站-电子AI辅助平台

AI医生抢滩登陆:3000亿医疗市场迎来重构时刻-PG(中国大陆)官方网站

PG新闻
分类

AI医生抢滩登陆:3000亿医疗市场迎来重构时刻

发布时间:2025-07-28 19:20:24    浏览:

[返回]

  

AI医生抢滩登陆:3000亿医疗市场迎来重构时刻

  在今年的人工智能大会上,众多充满科技感与人文温度的场景以及一场场别开生面的“对决”正逐一精彩上演。

  例如,AI辅助医生队与人工医生队围绕同一份胸部CT影像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技术较量。随着“321”倒计时的结束,AI辅助医生队迅速调出智能体应用,鼠标轻轻滑动之间,病灶已被瞬间精准检出,诊断报告也同步显现出来,整个过程高效而精准;在辩论席上,正反双方就“医疗AI向公众开放的价值是否超越其潜在风险”这一议题展开了激烈的思想碰撞,双方观点鲜明,论证严密,现场气氛热烈;在大屏幕上,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的预问诊AI智能体与患者进行实时互动,细致地收集个人信息与症状信息,患者还可以自主上传既往的检查结果,为医生提供更为全面和详尽的参考依据……

  据悉,本次大会吸引了超过800家企业参展,3000余项前沿展品集中亮相,其中包括40余款大模型、50余款AI终端及100余款全球首发或中国首秀的新品,参展规模创历届之最,充分展示了人工智能领域的最新成果和发展趋势。

  今年人工智能大会上的种种展示,不仅预示着未来医疗领域的无限可能,也意味着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工智能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和深入,正在逐步改变传统的医疗模式,推动医疗行业向更加智能化、精准化的方向发展。

  眼下,在技术风暴的中心,医疗AI正以惊人的速度从实验室走向临床一线。根据国家卫健委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三甲医院人工智能技术应用覆盖率已达92.6%,而在五年前,这一数字尚不足30%。AI不仅改变了医生的工作台,更开始撬动一个庞大的市场。

  另据弗若斯特沙利文预测,中国医疗AI市场规模将在2025年突破3000亿元。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医疗行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特别是在人工智能技术的推动下,传统的医疗服务模式正在被颠覆,为患者带来了更加高效和精准的治疗体验。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作为国内领先的肿瘤治疗机构,一直致力于将最新科技应用于临床实践,以期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2018年起,我们通过产医搭档,在精准放疗、人工智能等领域开展深度合作,相继诞生在线自适应放疗、转移瘤 AI 等重要成果。”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副院长孙颖在今年人工智能大会主旨论坛上说道。

  诊断脑、肝、骨等部位的转移瘤占到不少三甲医院影像科工作量的70%。以脑转移瘤为例,其发病率较高,为尽早发现微小转移灶,需在常规磁共振扫描后进行 1mm 薄层重建,由此产生的磁共振图像多达上百张,医生需从中排查隐秘病灶,工作难度极大。

  “为此,我们与联影智能团队历经一年多联合攻关,研发出脑转移瘤病灶智能检出、自动显示病灶信息、自动生成影像所见的 AI应用。在此基础之上,我们还推出骨转移瘤的AI应用。目前,这两套 AI 系统分别在全国400余家医院落地应用,标志着该方案从中大肿瘤走向全国,让更多肿瘤患者能够享受到更高效、更精准的医疗服务。”孙颖补充道。

  据孙颖介绍,患者就诊时常面临诸多不便。比如就医时需携带大量纸质病史材料,不仅携带麻烦,还容易丢失;在跨院就诊时,由于医疗资料共享困难,跨院间的检查结果难以互认,这也导致患者需要重复检查,并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而医生需花费大量时间手动记录医患对话、查阅既往检查结果,这导致书写病历耗时长,也可能让患者在诊室久等,影响就医体验。

  为此,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与产业界的合作共创基于“中大肿瘤”经验的智慧诊室解决方案,以AI深度赋能患者问诊场景。

  具体而言,在预问诊环节,患者可通过数字人、文本对话等预问诊方式,以互动对话的形式预先描述个人信息和症状,并能自主上传既往检查报告。AI智能预问诊系统借助结构化语义识别(SSR)技术,自动识别患者纸质报告的信息,再按照院内信息化标准将报告信息自动结构化,实现患者过往检查报告在院内系统的一键录入,这不仅方便医生在诊前预览患者的院外病史及检查数据,还能辅助后续各项病历文本的生成,极大地提升了患者的就诊体验。

  在病历书写上,双方联合开发电子病历智能体,能将医患对话实时转写为文本并自动生成规范病历。对异地或跨院患者,智能体能自动调取预问诊时录入的外院报告,为医生提供综合判断依据,让病历更全面准确。

  通过与产业界的紧密合作,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不仅在精准放疗和人工智能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而且在改善患者就医体验、提高医疗效率方面迈出了坚实的步伐。未来,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的不断深入,我们有理由相信,肿瘤治疗将更加智能化、个性化,为更多患者带来希望和福音。

  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尤其是在影像诊断方面,AI技术正逐步改变着医生的工作方式。而在今年的人工智能大会论坛上,一场关于人机协同的挑战赛吸引了众多专业人士的目光。

  据记者大会现场获悉,一场真实的人机协同挑战也在激烈上演:由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以下简称:中山医院)放射科主任兼放射诊断科主任曾蒙苏带队,3名医生在胸部一扫多查智能体辅助下完成影像诊断与报告撰写,另3名医生则凭经验应战。

  在现场的3例病例中,智能体在复杂病例诊断上展现出较强优势。无AI辅助组医生的鼠标在影像上一点点拖动,需逐行排查每一个断层影像,并手动撰写报告,花费8分钟完成影像诊断和报告撰写工作,而有AI辅助组医生借助智能体,一键就检出肺结节、冠脉钙化等胸部异常,医生仅需要逐一核实诊断即可生成报告,整体效率提升25%。

  据介绍,以往影像科医生在阅片时全靠自己一双眼睛和多年积累的经验,仔细寻找病灶。后来有了医疗AI后,虽然能减轻一些负担,但这些 AI大多是单病种小模型,只能辅助医生诊断一种疾病,如同要专用钥匙才能打开对应的锁:查肺结节要用专属钥匙开 “结节锁”,诊肺炎得换另一把钥匙开 “肺炎锁”。要是患者同时患多种疾病,医生需频繁更换钥匙,既不仅增加操作负担,也延长患者等待时间。

  更关键的是,当前AI应用中,阅片与报告撰写是割裂的:影像数据与诊断内容无法实时关联,关键信息需重复迁移,流程繁琐且易中断临床思维。

  一线医生的实战感受更印证了人机协同的价值。AI辅助组的医生说:“胸部一扫多查智能体就像‘超级助手’,能精准筛查出所有的病灶信息,还能实现图像-报告实时联动,让写报告变成审报告,工作起来省心多了。”

  “这场比赛并非‘人机对立’,而是对‘人机协同’的深度探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放射科主任兼放射诊断科主任曾蒙苏主任认为,AI 不仅提升了工作效率、减少了失误,更重要的是降低了人力成本,低年资医生+AI也能拥有较高的诊断水平。

  “未来,我相信 AI 会进一步解放我们的双手,让工作更轻松。”曾蒙苏强调,这对医生的要求会更高:必须更细致地书写每一份诊断报告,确保临床医生能清晰理解,真正为患者的后续诊疗提供助力。”

  这是胸部一扫多查智能体的首次实战“大考”。通过这次实战“大考”,胸部一扫多查智能体不仅证明了其在提高诊断效率和准确性方面的潜力,也展示了人机协同在未来医疗领域中的巨大价值。正如曾蒙苏主任所言,AI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将为医生提供更强大的工具,使他们能够更专注于患者的治疗和护理,最终实现医疗质量的全面提升。

  “有了AI,不少心血管患者在疾病诊断上,再也不用发愁了。”在人工智能大会期间,有专家道出了AI为疾病诊断带来的深刻变化。

  《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明确提出,我国将针对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这四类重大慢性病开展防治行动,旨在通过科技创新推动慢病防治技术的研发与应用。由于慢病不易发现、病程较长、并发症多等特点,让医院、医生、患者建立长期疾病管理模式面临诸多挑战。

  以心脏瓣膜疾病为例,浙江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每年新增患者数千人,其中有大量患者来自外地。治疗离院后还需长期管理病情,包括潜在不良反应、规律用药、定期检查等,仅靠电话随访无法做到有效追踪、及时干预,医生和患者都需要更好的工具。

  针对这一问题,蚂蚁AQ联合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党委书记王建安及其医生团队,共同打造推出“Jack安心智能体”,这是首个连接智能硬件提供专科疾病管理的专业智能体。

  打开AQ,在对话框说一句“帮我找王建安的智能体”即可调用,除常见心内科疾病症状科普问答功能之外,用户可接入华为手表、鱼跃血压计等设备,智能体将结合血压、脉搏、ECG等数据,为心脏瓣膜病患者提供专业的诊后管理服务,如健康分析、异常预警、复查提醒、加号申请等。

  “AI技术的独特优势,在于能快速识别并总结出隐藏在大量数据中的规律,尤其擅长锁定人类难以察觉的特征模式。Jack安心智能体将AI+医生+硬件结合,在心脏瓣膜疾病的管理中充分利用AI技术,让患者得到24小时的及时守护。我们相信这将带来诊断方式的革命性进步,让科技更好守护生命的脉动。”王建安在发言时表示。

  记者了解到,开发过程中,该智能体学习了院士团队精选审核的心脏瓣膜病权威知识库,针对300余种典型临床瓣膜病问题,院士团队对模型输出进行了标注与修正,将院士团队的诊疗逻辑与AI技术结合,让智能体更PG电子专业可信。

  “根据实践来看,医生智能体需要具备高性能、高可靠性、高适配性,既要在技术上追求稳定与安全,也要在应用上符合专科专病的医学特色。”蚂蚁集团AI医疗总经理刘军伟表示。

  基于此,AQ联合权威机构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以下简称“信通院”)正式发布首个《医疗健康行业智能体AI医生》标准体系,面向AI医生的基础要求、技术要求、应用要求和治理要求,围绕技术性能、隐私安全、数据治理、专科应用等4个关键方向开展首批标准研制,推动AI医生智能体开发与落地服务。该“标准体系”依托于AQ实践而来,其首创的医生智能体专业服务模式在行业广泛应用,目前AQ上已入驻269个医生智能体,超80%为全国三甲医院顶尖专科团队或医生。

  “启动标准的编制工作,意味着医疗智能体迈入系统化、规范化的新阶段,也将为行业提供一套专业可行的评估基准。”中国信通院云大所数字健康部主任冯天宜表示。该标准有助于为AI医疗发展打造可验证的行业参考,也标志着中国在专业智能体落地层面成为创新与规则的推动者。

搜索